9月,罗山脚下进入一年最好的时节。 果园中,红的苹果、绿的梨压弯了树枝。菜地里,一垄垄蔬菜已被采收入筐。村庄藏在绿树丛中,青砖红瓦,鸡鸣犬吠,时有母牛唤犊声…… 在吴忠市红寺堡区,到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,人们都在为美好生活忙碌着。 这个全国最大的易地搬迁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,广大干部群众乐享幸福小康生活,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寄予的“更好生活还在后头”的美好祝愿。 采访中,不少年轻人,向讲述这些年家园发生的巨变,展现新时代追梦人奋力奔跑的风采。 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。 杜晓星 摄 道不尽的幸福生活 “我小时候在老家时,乡亲们赶着驴车拉水吃!” 在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党员教育基地,讲解员海小荣指着一幅黑白照片说:“这是搬迁前在老家拍的,照片上的人是我的婆婆和小姑子,她们身后是住了多年的土坯房。” 照片上,是满面愁容的女主人马建花和她怯生生的女儿刘晓丽。身后,是两间低矮的土坯房,深藏于西海固大山的褶皱里。 2020年6月,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来到弘德村,与海小荣的公公刘克瑞等村民唠嗑拉家常。总书记指出,要发挥自身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,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。 1998年开发建设,2009年设立市辖区的红寺堡区,先后有23万西海固移民在此安家创业谋生存。经过不懈奋斗,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到2020年年底,5.6万农村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,40个贫困村全部摘帽,贫困发生率从“十二五”末的25.29%下降为零。 从焦渴的西海固到平坦的红寺堡,海小荣的日子一天一个样。如今,她不仅当上了村党员教育基地的讲解员,还投身到直播卖货的热潮中。 “我是大山里出生的‘土娃娃’,走出大山后靠着党的好政策和自己的努力,先是进厂成了工人,后来又做了讲解员,还当上电商主播,日子越来越有奔头。”海小荣说。 飞出大山、扎根城市,曾是许多农村孩子的梦想。但如今,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,红寺堡区农村路、电、网等基础设施极大完善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干事创业。 “我以前一心想飞出农村。但毕业实习后,发现农村前景越来越好,有事可干且大有可为。”24岁的杨宇倩笑着说,不仅她回来了,外地服役的对象也打算回乡发展。比起父辈,红寺堡的“移二代”是完全不同的一代。他们用科学知识、崭新的视角和现代化的理念,让乡村更加“元气”满满。 杨宇倩的老家在海原县,记忆里,她很小就学会了挥镰割麦,只要不上学,天麻麻亮就得起床,上山帮父母干活。 十几年前,杨宇倩随着全家移民到红寺堡区,生活环境有了极大改善,也有了更好的受教育机会。2021年,她从银川能源学院毕业,没有出去闯荡,选择回到红寺堡区,成为红寺堡镇弘德村扶贫车间的一名财务人员。 “现在,我每个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,而且在镇上买了新房。”杨宇倩满怀憧憬。 |